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状况,最终都是以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养成上。
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1)含义: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
(2)作用:
①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只有内化为个人品德,才能成为现实的规范力量。
②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一方面,个人品德决定着一个人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行为选择,以及对各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直接显示出个人境界和素质的高低;另一方面,个人品德又为自我整体素质的修养、锻炼和完善规划目标指明方向,为个人成长提供指引和调控。
③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个人品德的提升,不但直接成为社会道德水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和带动,为社会道德更大程度的发展进步开辟道路、提供动力。
2.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1)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2)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及时抑制和克服。
(3)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4)知行合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5)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
3.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①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待道德。
②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通过对美德的尊崇,真正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心悦诚服的自律准则。
③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2021考研政治思修复习要点:社会公德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的特征:一是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二是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三是交往对象的复杂性;四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范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含义: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基本内容:
①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②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③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④保护外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⑤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原因
从本质上说,网络交往仍然是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网络生活也是人的真实生活,因而也必须遵守道德规范。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2)要求
①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③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④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⑤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3)网络生活中必须遵守法律规范
面对网络生活,不仅遵守道德规范,也应当自觉学习和遵守有关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也是遵守网络道德的要求。